成都市疫情最新情况(成都市役情最新情况)
17
2025-08-21
教育的主体是学生。
1.教育是作为“主体人”的发展,而不是作为“手段”的发展。
教育活动是实践活动,教育过程是教育学的双边活动过程。因此,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“双主体”,即:在教师的“教”中,教师是主体,学生是客体,知识是媒体;在学生的“学”中,学生是主体,知识是客体,教师是媒体。
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提高和发展学生个体的主体性,使学生逐步地由自由人转变为社会人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自身是发展和转变的主体,承认并尊重学生这个“主体人”,是落实素质教育,面向全体,让学生全面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前提。
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设计、自我构建、自我努力实现的。只有同时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,解决自己主观世界的各种矛盾,它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。如果我们把人作为纯粹的客体来对待,就不是在发展主体的人,而是在发展“生产手段”。
2.教育是创新能力的提高,而不是复制能力的提高。
教育的实质在于把人类优势的文明成果化为内在的心智结构。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能够“复制”知识,而是使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体能力,运用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。例如:学生学习数学,不是为了记住一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,而是为了运用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;学生学习语言,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语法规则和词汇,而是为了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、进行创造。如果通过教育,学生不能够自己获得知识,不能够运用、更新、改造知识,只能够记忆知识、复制知识,那学生岂不成了一台电脑,或一台复印机?这样的知识再好又有什么意义,它怎么能够推动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呢?
3. 学生的发展是主体人的觉醒和主体人能力的提高
现代学生观认为,学生不能等同于“园丁”手下的“花朵”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、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。冰心老人曾经说过,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,但不能给孩子以思想。因为他们有思想,且他们的思想多驻在“明日”的巢中。
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,而主体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:要在人的内心和行为两个方面同时造就一个人,造就一个不同于以前人的独立自主的、有热情、有个性、有尊严、有责任心的人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人。……不要把教育看成是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驯养那样的工作,更不能把教育看成是工艺品、商品的生产过程。教育是通过主体,为了主体,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,关注的是整个人生世界的意义。四、面向全体学生,关心和尊重每一个主体人。
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,回答如下:
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,又是教育的主体。
一、学生是教育的客体:
1、学生是教师分析研究的对象、是教师教育的对象,不能颠倒两者的位置;
2、在教育过程中,学生作为管理教育对象,自觉服从教师合理的调度,在教师的指导下,规范地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;
二、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:
1、学生对于教师及教师的教育影响有其主观评价,对教师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;
2、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;3、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主体。
完整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必须看到两个方面:
(1)学生是教育对象。
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,是教育的承受者。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,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。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。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,校长、教师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为学生服务的,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。
②学生在学校中是受教育者,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。从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,由各自的任务与条件所决定,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,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。而从学生的任务与条件看,学生在学校的任务是学习。
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,处于“长知识、长身体”的发展初期,他们的知识、经验都还比较少,要获得顺利发展,在不很长的时间里,在品德、智力、体质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,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育。学生是受教育者,是教育对象,并不排斥在学习和发展中成为主体,发挥其主观能动性。
(2)学生是学习的主体。
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,现代社会讲教育产业,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人才,是人在品德、智力、体质等方面的发展。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,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,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给予的过程,只能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、引导、启发下,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。
学生掌握知识,发展智力,培养能力,形成良好品德,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与实践,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。一切教育教学任务都不可能由教师单独完成,教师不能“越俎代庖”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